
有网友坐高铁,在商务座遇到一个“电话狂魔”,车程八小时,这位大哥大声讲了七个多小时电话。求助12306客服,建议联系乘务员,但只能劝阻对方降低音量,不能要求他挂电话。客服还建议乘客购票时,尽量选择“静音车厢”。
可是,目前提供“静音车厢”选项的高铁车次,并不多。更何况,即便设有静音车厢,在其他车厢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大声聊天或外放刷视频吗?公共空间的边界感,在哪里?
高铁车厢不是私人办公室,在那样的封闭环境内,任性输出高分贝,很容易变成锋利的武器,伤害身边所有想安静休息的乘客。
要破解困局,光靠道德约束没用,得让规则长出牙齿。一方面,可以增加“软引导”,比如把车厢连接处设为“临时通话区”,想打电话就多走几步,不能打扰别人;另一方面,也要有“硬手段”,在制度上保障乘务员的劝阻权。比如,提前准备印有静音标识的卡片,及时出示提醒,硬气又不失礼貌;碰到屡教不改的,就列入“黑名单”,让“噪声制造者”付出代价。
从绿皮火车的大声喧闹到高铁时代的“静音需求”,我们对公共空间的期待一直在升级。真正的文明,不是划分“静音特区”,而是每个人都学会在车厢里控制音量。把“公共空间保持安静”变成和“不能插队”一样的社会共识。遇到有人越界,周围乘客一起用眼神嫌弃他,或许比乘务员的提醒更管用。
将心比心,谁都不想在疲惫的旅途中,被关进陌生人的“直播间”。别让你的电话粥炒股配资平台股票配资门户,变成别人的紧箍咒。
实盘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